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湖南大学简报 >> 正文
湖南大学简报〔2018〕第4期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大力推进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在“双一流”建设中,学院不仅要思考如何让学科具有竞争力,更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具有竞争力。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物电学院)突破了传统理工科对培养知识型、技术型人才的局限性框架,以远景性视野来培养科研型、增值型人才,2015年3月启动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以科学研究实践为引导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训练,引导并支持青年学子追求科学理想,不断开拓创新,更好更快地成长为具备科研能力的未来型人才,着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健全培养体系,搭建学生学术平台。一是定期举行院长午餐会,通过师生之间轻松愉悦的交流,学院领导和教授及时了解学生在科研计划和学业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方向性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议,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二是举办高端学术讲座,学院以每周近两场的频率举办高端学术讲座,邀请院士、海内外学者、行业精英、校友来院进行学术前沿、科研动态、专业领域发展态势等介绍,举行以“出国读博经历”等贴近学生的生涯指导讲座,扩大本科生的知识广度和学术视野,搭建起与知名学者对话平台。三是推进联合培养。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联合创办“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采取暑期科研实践、科技创新计划等形式开展联合培养,探索高层次物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健全课程体系,巩固学生科研基础。一是注重课程多维度。坚持交叉性和综合性培养理念,建立对角线学习的科研认知点,支持学生多方面多专业修读课程,在限定的专业课程外给予其他专业课程的补充。二是注重课程专精化。允许本科生与所在科研团队的研究生们一起听讲更为精深的专业课程,拓宽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建立起“传帮带”学习机制,加强博士硕士与本科生的沟通和科研学习的传带,加强不同团队之间在对科研方向、方法上的讨论和交流,拓宽经验传授的渠道。三是注重课程实训性。强化实践为导向的育人模式改革,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设立本科生自主设计实验室,首期配备50个工作位和50台计算机,为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提供便利。

  健全指导体系,助推学生发展成长。一是普及“班级导师”,强化老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青年教师深入班级,融入学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养成良好习惯,引导本科生在科研中树立远大目标。二是倡导“科研导师”。鼓励教师在科研团队中吸纳本科生,鼓励导师带领本科生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把指导本科生科研作为新进教师和受学院资助的在站博士后的重要任务,本科生以自愿申请方式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教学相长良好氛围中快速成长。三是推行“心理导师”。以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为根本,以学工队伍为主体,关心并积极解决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培养健康积极的学习观念,定期举办积极心理品质系列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两年来,物电学院本科生科研提升计划取得显著成效。全院共有382名本科生参与该计划,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45项,参与论文撰写的本科生达100多人次。截至2017年12月,参与该计划的本科生在Opt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Scientific Reports、Optics Express等学科顶级期刊与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共发表论文(含已接收)58篇,其中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48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省级学科竞赛奖7项;涌现出在光学顶级刊物发表论文的何勇礼、刘振兴,改写了传统的向心力定律的本科生胡梁栋、连丁坤等一批典型学子,在全省乃至全国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供稿)




湖大抖音
湖大微信
湖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