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坂田模型到QCD理论的一些历史与启示
报告人:张肇西 院士
主持人:戴凌云教授
地点:物电院A栋316.
时间,2021年4月23日上午9.30-11.00
个人简介:张肇西,1940年7月生,河北唐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理论粒子物理学家。主要成果:1980年基于微扰量子色动力学(pQCD),独立发表的关于J/ψ粒子强产生的学术论文原创性地提出了直接强产生J/ψ粒子的‘色单态机制’,成为了重夸克偶素研究中最早提出该机制的代表性论文。理论上系统地研究了标准模型中唯一明显‘双重味’的介子—Bc介子的性质:包括了正确应用pQCD计算b夸克到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的领头阶和次领头阶的碎裂函数;Z-玻色子衰变中和强子对撞中产生Bc介子基态及其激发态和双重味重子的横动量分布和截面;计算了Bc介子弱衰变的主要衰变道的宽度及直接计算Bc介子的衰变寿命等,理论上让人们对Bc介子性质有了完整的认识,指导了实验首次发现和观测到了Bc介子:即在理论指导下,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如理论预言于1998年在强子对撞机TEVATRON上发现了Bc介子。指导和撰写(并及时升级)的蒙特卡罗强子产生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的理论产生子BCVEGPY和GENXICC,被多个国际实验合作组作为研究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的有力工具采用,特别是在TEVATRON和LHC上实验研究Bc介子和2017年以来LHC观测到双重味重子Ξcc等起了指导或重要作用。此外,在求解BS相对论束缚态方程方法上做出了重要发展,在标准模型的超对称扩充和中微子振荡等做出了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工作,还为我国粒子物理的BEPC实验和建造超级Z-玻色子工厂等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议。